首页 > 图片新闻
新华每日电讯 | 一块红糖,“熬”出甜蜜产业
 发布日期: 2024- 11- 04

编者按

10月30日,《新华每日电讯》以《科技引领| 一块红糖,“熬”出甜蜜产业》为题报道余江区少数民族村——潢溪镇店前雷家畲族村发展特色产业、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及工作成效。现予全文转载,以飨读者。

科技引领 | 一块红糖,“熬”出甜蜜产业

小溪绕村潺潺穿行,村落幢幢房屋鳞次栉比,沥青马路宽敞平坦、纵横交错,村后连片蔗海预示着今年的丰收……走进余江区潢溪镇店前雷家,好山好水幸福人家,宜居宜业和美畲乡的图景俯拾皆是。

店前雷家是潢溪镇唯一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村,全村共76户305人,自1703年雷家先祖从贵溪望古迁居而来后,拥有古法熬制红糖技艺的雷家,便通过种植甘蔗、熬制红糖在此繁衍生息、代代守望。

传统农业如何焕发生机活力?余江区的思路是,紧跟时代步伐,全力推动智慧农业建设,坚持用好数字化“新农具”,吸引培育“新农人”,以“智”提“质”,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向“新”而行,向高而攀。

2020年,余江区委统战部坚持落实“富脑袋”和“富口袋”工程,联合潢溪镇引进清华大学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,打造“甘蔗—红糖”数字化农业项目,包括产业数字化建设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等。有着几百年甘蔗种植和红糖熬制历史的雷家,迎来了从“会种蔗”到“慧种蔗”的转变。

“这是甘蔗培育基地,共7块田,我们采用不同的品种和肥料进行试验,观察哪种甘蔗产糖量高,哪种口感好,为农户种植甘蔗提供参考。”潢溪镇副镇长潘星胜介绍,土壤墒情仪、智能虫情监测、水肥一体机等数字农业设备走进蔗田,让生产机械化、水利现代化、甘蔗良种化,“甜蜜的事业”充满新希望。

90后新农人周超今年种植了20亩甘蔗,得益于数字农业设备,甘蔗地可根据传感器的感应自动灌溉、驱虫等,不用自己来操作。现场还配有农情显示站,可观看专家的远程指导建议。

“过去大家都是凭感觉种甘蔗,经常走弯路。现在,通过智能设备,种哪种甘蔗更合适、什么时候需要施肥浇水,都有大数据支撑,耕种、施肥、收割一体化管理,不仅人更轻松了,还节约不少肥料,真是一举多得!”周超说。

如果说数字种植让甘蔗丰收更有保障,“晓花匠”则让农户种出来的甘蔗不愁销路。2021年,由店前雷家益农甘蔗专业合作社、潢溪联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联合成立晓花匠农业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,投资3万余元,购置包装机,将原先大袋散装的红糖变成小袋独立包装,并在原味红糖的基础上,开发暖姜红糖、玫瑰红糖等不同口味,广受市场好评。

去年,“晓花匠”红糖的销售额超过200万元。“甘蔗种植、红糖加工、市场销售”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,带动约500个甘蔗种植户、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、3000余名群众持续就业增收。

“我种了一亩地甘蔗,以前甘蔗成熟了得自己熬制红糖再送到集市上卖,有时候忙一天一斤也卖不出去。现在‘晓花匠’直接帮忙收购加工,省了不少事,一年能挣8000多元呢!”低保户雷芬飞已年近70岁,“晓花匠”为她解决了人力和销路问题,雷芬飞终于鼓起“钱袋子”,过上了“甜”日子。

随着甘蔗红糖产业链逐渐壮大,潢溪镇在余江区的支持下,出台红糖产业“惠农七条”,从事甘蔗种植、红糖生产经营类居民均可通过信用保证、质押、抵押等方式进行贷款,切实解决农户种植及红糖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。